2013年,美国调查公司Sanford C.Bernstein曾断言,中国本土汽车厂商的竞争力较全球主要厂商落后10年左右。但十年后,中国可能会出现1至2家能追赶上世界巨头的车企。
回到2023年,这个结论看似对也不对。尤其里面忽略了关键一点——汽车的能源转型就像催化剂。1995年中国第一辆新能源汽车走下生产线,到今年7月完成第2000万辆整车下线,中国新能源汽车工业用了整整28年时间,把落后百年的基业从弱做强。
中汽协的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,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达378.8万辆和374.7万辆,同比增长42.4%和44.1%。整个市场快速增长的同时,自主品牌也在全速奔跑,而跑在前面的,并非只一两家公司。但面向新汽车时代,我们必须要搞清楚几个问题。
2023中国智谷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产业创新发展论坛
我们要争什么?
业内常把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分为上、下两部分,上半场关于电动化,下半场聚焦智能化。在奇瑞雄狮科技总经理邬学斌看来,2025年的智能电动汽车可以称其为是“新汽车”。而新汽车主要看两个技术高点和一个能力高点。
“技术高点”指的是自动驾驶和固态电池,“能力高点”则代表了智能座舱。
先看动力电池方面,锂价高企曾让车企一度承压,叫苦不迭。工信部原部长、全国政协常委苗圩早前表示,在没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,动力电池成本降至100美元/KWh,电动汽车才能真正实现与燃油车的竞争。
但也有一些观点认为,在电动汽车续航不断提升、补能体验日渐改善之下,安全才是未来动力电池最根本的立足点。也因此,固态电池被认为是下一代电动汽车真正意义上的动力电池。与锂离子电池相比,其充电更快、续航可以更长,安全性和使用寿命也都有所提高。
本田甚至将其称为电动汽车“游戏规则的改变者”。从全球车企公布的量产时间来看,2025年有望迎来固态电池的上车元年。换句话说,电动汽车和燃油车真正的比拼也将拉开序幕。
除了要把电动汽车“心脏”打造得更加坚固,有关“脑力”的竞争已然变得白热化。自今年以来,高速NOA和城市NOA相继吹响落地号角。
小鹏、阿维塔等车企在北京、上海、深圳多地开通了城市领航辅助功能,理想、智己、吉利等品牌也在加快推进城市NOA的落地。预计到今年年底,小鹏XNGP将落地50座城市,而理想的计划是年内落地百城。当然,特斯拉也没闲着。
几天前,马斯克现场直播演示了特斯拉FSD v12 Beta版,引得百万网友围观。马斯克在7月份称,特斯拉可能在今年晚些时候实现L4或L5级自动驾驶。但考虑到法规限制,国内全自动驾驶的商业化时程仍是个未知数。
邬学斌认为,乘用车领域最早会在2025年实现自动驾驶的商用化。得益于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模型的高速发展,加上算力不再是瓶颈,自动驾驶的产品化是必然趋势。而接下来的重点就将落在成本和安全上。
随着自动驾驶等级不断提高,座舱的演进也愈发动态化。近年来,智能座舱可谓是新车差异化的主要战场。表面上看,电动汽车只多了几块屏,芯片算力越来越大,但站在车企的角度,座舱实现了用户和OEM的直接连接,使车企从一家to B公司开始有了to C的性质。
变化是史无前例的。用延锋国际首席技术官倪嘉文的话说,Tier1要做好准备,穿越汽车发展的新周期。车企同样需要储备充足的粮草。
我们在卷什么?
自动驾驶、智能座舱和固态电池领域的竞赛持续升温,属于真正玩家的Battle赛一触即发。在此之前,汽车产业还需要思考几个问题。比如,车企要不要自研?供应商要不要开源?
当新势力纷纷开启全栈自研,传统车企也不甘落后,相继自研起电子电气架构、电动汽车平台,同时成立子公司展开自动驾驶业务的探索。不乏观点认为,自动驾驶只有自研,才能拥有灵魂和未来。
首先想到的便是特斯拉。除了架构,特斯拉还自研了神经网络、ECU以及FSD芯片。
一方面,自研芯片有助于车企降低对外部的依赖,提高市场竞争力;另一方面,自研芯片有望实现车企想要的PPA,即最大化系统性能,并降低功耗。还有一点,车企的算法配上自研芯片,可能效果更佳。
不过,邬学斌指出,芯片的最终目的是用来跑软件,而软件要去实现功能。因此车厂首先要做的,是定义整车和电子电气架构,搭建应用层软件。尽管自研芯片并非必要,但汽车人要懂芯片,会选芯片,可以和芯片厂一起开发、完成定制化功能。
受电动化、智能化影响,汽车产业链重构正在上演。有的车企自研ECU,也有直接采购芯片的,但不变的,是汽车产业的合作属性。芯擎科技创始人、董事兼CEO汪凯表示,不论是智能座舱还是自动驾驶,商业性质的通用芯片,不可能由单一车厂完全搞定。
说到底,芯片行业本身具有技术密集、资金密集型属性。不仅投入巨大,周期也十分漫长。早期一些国际OEM分拆出独立的零部件业务,这些Tier1依附母集团的业务成长,但再往后走,便需要更多的需求来支持自身的发展壮大。
放到今天,代价可能会更大。电动汽车的升级换代周期较燃油车时代大大缩短,意味着配套芯片的交付周期也随之缩短,如果延缓将影响到新车上市时间,进而导致车企竞争力受挫。
目前以蔚小理为代表的车企均开启了芯片自研,另外,也有一些车企通过投资、合资的方式进入芯片行业。整体上看,想要跨界造芯者不在少数。但埋头卷造芯,终归不是出路。
回到另外一个问题,供应商要不要开源?OEM想要打造差异化的体验,“黑盒”交付形式并不能满足其需求;但若是完全“白盒”模式,供应商将失去竞争力。事实上,这也是部分OEM采取自研的关键原因。
倪嘉文认为,未来主机厂还会做主机厂,Tier1还会做Tier1,但两边的界限可能需要重新博弈,直到一个新的平衡点出现。他直言,当一家公司拥有足够竞争力的时候,可以支持车企开源。但同时也需加强自己的创新技术,才能不被市场抛弃。
总的来说,车厂、Tier1、芯片厂各有专攻,做自己擅长的事,协同发展,才是长久之计。如同邬学斌强调的那样,传统汽车供应链层级分明,新汽车的产业链处于打乱阶段,所有人都在探索。但有一点可以明确,OEM不可能全部亲力亲为,合作是必须的。
我们能做什么?
毋庸置疑,这是属于中国汽车品牌的新时代。王传福预测,2025年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超过60%;李想则预测,到Q4这个比例会突破70%。相应地,中国汽车品牌的市场份额将不断增长。
乘联会数据显示,今年6月,中国自主品牌国内零售份额为49.3%,同比增长6.7个百分点;上半年自主品牌累计份额50%,同比增加4.2个百分点。批发数据方面,6月自主品牌市场份额为53.7%,较去年同期增长8.6%。
其中,以比亚迪、吉利、长安、奇瑞等传统车企的份额提升较为明显。邬学斌指出,自主品牌的份额迅速增长,预计未来两年会更加明显。
但值得注意的是,车企与车企之间的极限拉扯,持续且影响深远的价格战,不仅成了压低车企毛利的最大因素,这股降价潮也不断向产业链蔓延。
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近日发文称,今年1~7月,国内汽车行业收入和成本分别为5.3万亿和4.6万亿元,同比均增12%;但同期利润仅有0.26万亿元,同比增长1%;行业利润率为4.9%,相比整个工业企业利润率5.4%的平均水平,汽车行业仍偏低。
中兴通讯汽车电子规划总经理刘建业就指出,车企出海的部分原因在于国内太卷,OEM需要用国外的利润来养活国内的研发投入。华阳通用电子副总经理程伟涛认为,最后卷出来的品牌,一来可能是有资本合作,二来是基于产品创新。
早些时候,蔚来获得阿布扎比投资机构CYVN Holdings约11亿美元战略投资。之后,小鹏和大众达成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,大众斥资约7亿美元展开研发合作。
反映在供应链上,各家也是不断强调着降本。倪嘉文直言,跟着卷是没有办法,是为了生存,但求发展就一定要求创新。在他看来,给客户带来的额外价值,是对冲内卷和风险的重要基础。换句话说,失去了技术,在内卷中就失去了优势。
据了解,为了配合客户的开发周期,延锋也在不断压缩自身的周期。目前延锋的开发周期基本以15个月为主,极端情况可以做到12个月。这意味着,延锋在数模冻结后,第二天就要开始加工模具。
汽车行业的变化与竞争,深深影响着产业链的发展。零跑汽车高级副总裁徐军曾说,过去竞争靠的是专项技术。今天要更多靠“链”。邬学斌也表示,做汽车一定要坚守老汽车人的安全观,同时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,接受新的技术,包括软件技术、通信技术、芯片技术,把这些技术接收过来进行融合。
说到底,价格战不是目的,价值才是。行业的健康发展,关乎每一家企业,也关乎行业未来。还是那句话,在一起才是中国车。
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