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一步先,步步先;开门红,全年红”是保险业的共识。但今年,这种共识正在被打破。4月25日,金融监管总局发布2025年3月保险业经营情况表,数据显示,2025年前3个月,保险业实现人身险原保险保费收入1.79万亿元,增速仅有0.24%。行业开门不红背后,有哪些原因?未来保费将呈现哪些发展趋势?
增速明显放缓
根据金融监管总局数据,2025年前3个月,保险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.17万亿元,可比口径下同比增长0.93%,相较于去年同期5.1%的增速,放缓明显。
其中,人身险原保险保费收入增长乏力是主因,同期累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.79万亿元,增速仅有0.24%。
值得一提的是,按照多年以来的惯例,上市险企会逐月公布保费规模。但今年,个别上市险企不再披露相关数据,业内推测其增速或低于预期。
谈及“开门红”保费增长乏力的原因,资深精算师徐昱琛分析,一方面是去年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下调,很多消费者的投保需求提前释放;另一方面是保险产品预定利率降低后,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下降。
也有保险销售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分析,去年末以来,保险公司加速推广分红险等浮动收益型产品,一季度保费增速放缓,可能与分红险市场接受度不高有关。
记者了解到,随着利率中枢的不断下移,人身险公司面临的利差损压力加大。在监管引导下,保险公司们开启了产品结构调整,加大对分红险等浮动收益型保险产品销售力度。徐昱琛表示,相较于此前的市场主推产品增额终身寿险,分红险的分红部分收益不保证,加大了销售难度;此外,分红险的分红收益不高,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费者购买欲望。
国泰海通证券研报同样指出,人身险增速趋缓,预计主要为前期因定价利率调降带来产品集中销售对客需消耗较大,分红险客户接受程度不及预期,以及全渠道“报行合一”下费用投入力度减弱。
利率下行趋势难挡
作为“开门红”的时间段,一季度的保险业保费收入能占据全年保费的三成以上,也基本能定调保险业全年保费走势。
今年一季度保险业保费增长乏力,这种趋势是否会延续全年?业内人士直言,一季度保费增速仅有1%,对全年整体保费情况可能产生一定压力。由于一季度通常是保费收入的重要时期,增速缓慢意味着全年保费收入的基础不够坚实。
对于全年保费情况,徐昱琛预测,今年全年保费增速可能会和一季度的保费增速步调一致,保持微增状态。
对于判断依据,徐昱琛表示,主要是未来保险预定利率还有进一步下调的可能性。当前人身险预定利率上限为2.5%,如果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从2.5%再下调,无疑会加大销售难度。
今年1月,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动态调节机制正式落地,首期预定利率研究值锚定2.34%。按照调节机制要求,若预定利率最高值连续2个季度比预定利率研究值高25个基点及以上时,要及时下调预定利率并在2个月内完成产品停售切换。
最新一期预定利率研究值于4月21日正式公布。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组织召开会议研究认为,当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2.13%。如果下个季度公布的预定利率研究值继续低于2.25%,将会触发调整机制,最早将于三季度下调。
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