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是一个葫芦丰收年!“葫芦”这个词,听起来和“福禄”差不多,在家中种葫芦,能给人带来福气,正是有着这份好寓意,闵行区浦江镇汇东村家家户户都爱种葫芦,成为小有名气的“葫芦村”。
汇东王家宅河畔,65岁的张爱芳正在自留地中琢磨明年葫芦的种植区域。在今年村里“葫芦王”评选中,她再度蝉联。“50多个葫芦就像自己的一个个孩子,村里集中收购后将加工为葫芦制品,将祝福传递。”
让“宝葫芦”鼓起了大家的“钱袋子”,村里正琢磨葫芦产业链的升级。今年,汇东村葫芦种植户已由50户扩大到200多户。汇东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房长斌介绍:“推进葫芦博物馆、葫芦特色食品、七彩葫芦研学路线、葫芦灯艺术节等项目建设,鼓励更多村民利用庭院种植、参与葫芦生产加工等方式,努力打造集‘产、学、研’于一体的网红葫芦形象IP。”
成功背后是200天的精心呵护。
张爱芳年轻时候就有多年务农经验,在纺织厂做过编织,在园艺厂种过花卉,退休后她在自留地种满了果蔬,也曾种过葫芦。去年,村里引入特色葫芦种植产业,包含种植、加工、包装、销售等全产业链。张爱芳成了首批领苗的试种人,在原来种丝瓜的墙边角落试种了3株葫芦。
村里的专家阶段性传授经验,让张爱芳有了种植的概念。“印象最深的是给孩子们‘找对象’,葫芦是雌雄同株异花虫媒授粉植物,虫媒缺乏时就需要人工授粉,但每个区域雄花和雌花同时开放的时间点都不相同。”张爱芳蹲守中,终于找到上午9点的抖花黄金时间。
一开始张爱芳总想把所有果子都留下来,后来专家告诉她要找品相好的重点培育,让她懂得了取舍。修剪病弱枝、老叶和多余的侧蔓、叉芽成为每日必修课。
除了坚持之外,成为“葫芦王”的细节还有不少。葫芦是喜水作物,喜欢湿润的土壤环境,这让张爱芳格外注意家门口王家宅河的水质;台风天她则冒雨做好防护加固支架;等“孩子们”长大还要准备托板支撑:最大的能有20多斤。
“有了去年的种植经验,加上企业和村委的知识培训,今年我的葫芦种得更好了。”张阿姨开心地说,虽然有了经验,但她比去年更加用心,不仅扩大了种植规模,还经常请教企业,这才长成了大家所看到的品质葫芦。“我还帮我的好姐妹一起种植葫芦,你看,她今年也拿奖了。”
“看着村民们种植的产品一年比一年好,积极性一年比一年高,更加坚定了我们和村民长期合作的信心。”汇东村村民种植葫芦的带头人、闵行区套板葫芦非遗传承人郭海洋介绍,自己种植葫芦已有20多年,去年开始带动汇东村村民在宅前屋后种葫芦,既美化了庭院环境,又能实现增收,“除了向村民传授葫芦种植技术,接下来我还准备带村民一起参与套板葫芦工艺制作。套板葫芦的发祥地就在浦江镇,我希望让这门非遗技艺在浦江镇继续枝繁叶茂”。
如今,汇东村成功创建为上海市第五批乡村振兴示范村,利用自留地扩大葫芦种植基地,与企业签订葫芦回收协议,提高农户收入。依托葫芦产业,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的发展道路。
“经过企业、村委积极配合,汇东村已多次开展种植技艺集中培训和分散指导,村民的种植技术已经大幅提升,不仅是数量,葫芦的品相、大小都远超去年。”郭海洋说。
闵行区文史专家张乃清介绍,明清两代,套板葫芦极受皇室喜爱,称为“匏器”。虽说葫芦种植不难,但要在其生长过程中悉随人意,“半人工半天然”地成为一件艺术品,其制作工艺复杂,成品极为有限,素有“千模难出一精品”之说。这一技艺在江南地区更为罕见,史上仅在上海县陈行地区曾有所流传。
“套板葫芦技艺需要更加精心的呵护和管理,虽然难度提高了,但相对收入也会提高。”郭海洋介绍,“我们落户到汇东村,也希望和村民共生、共荣、共富,这是我们的愿景。”
汇东村党总支书记、主任诸燕说,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培育,汇东村也已初步打造了春种、夏品(葫芦美食争霸赛)、秋收(葫芦集中收购暨“葫芦王”评选)、冬藏(葫芦工艺品创意设计评比大赛)的产业四季品牌项目,下一步将依托葫芦产业,发挥好“葫芦王”等优秀村民代表的示范带头作用,走好农、文、旅融合之路,助力乡村振兴。
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